banner
KMKMKM

KMKMKM

Layback at the edge of the world.
jike
twitter

关于汽车行业的思考2/N

已经递交了签证申请,并且刚刚做完体检。希望不要栽在体检最后一道关卡上……

Jobs to be done#

之前读过的一本书叫 Jobs to be done. 大概的主旨概括一下就是要科学的衡量产品 / 服务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各个功能点距离用户最本质需求的差距有多大,也就是所谓的 Jobs. 书中列举了很多的分析方法,但是能否落地需要各位在实战中尝试使用了。至少在天朝的商业环境下暂时无用武之地。
关于 Jobs 可以举个例子:人们买锯子的 jobs to be done 是把木头以一条直线切断,具体锯子重量、舒适度、材质、寿命、外观、电动还是手动都不是本源,最多只是围绕本质 job 的周边属性。

汽车背后的 Job 是出行#

当下看来,我开始认为这是我对这个行业的肤浅理解,但是对于目前的简中汽车市场,还是绰绰有余。不可否认汽车是一个庞大的行业,总归会有很多各角度的从业者来批判这种论调的理想主义。但我也一直觉得这是一种在简中世界的畸形市场。

很多人试图纠正我的想法:汽车企业的 entry barrier 是供应链管理,谁管的好谁就能在市场站稳。但也如上一篇文章所说,我相信目前几家大厂供应链都管理的很好,只是管的点不对。

一定程度上 Tesla 的目标确实相对清晰。虽然目前的现金牛大概是车的这条业务线,但也可以从更多周边业务窥见他们对出行的野心。甚至从 Tesla 的布局来看,他也许可以改变未来世界能源格局。

为啥一直崇洋媚外#

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各科技行业,我们总会拎出一堆欧美品牌的成绩来 "贬低" 民族企业。
谦虚来说,承认技不如人没有什么可耻的,重点还是在于能否意识到是怎样的系统导致了技不如人这个结果。
原因固然是综合的,但从我过往经历来看,有一点十分突出,那就是,

运营这个职能

可能由于国内的人力成本相对便宜,销售运营、用户运营等等依靠人力代替工具开发的职能越来越多,美其名曰人类的感性可以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但也在企业内部的工作流程上带来了很多问题。

产品设计和研发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 "我们有运营团兜底呢,bug 下个版本再修吧"。这一句话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导致产品迭代极慢,速度指数级落后。相反,在人力成本更高的欧美企业,这会成为其推动产品向完美迈进的最强推动力。

最后防杠,不是说 Tesla 没有运营岗位,只是说没有那么多。

之后想研究研究能源这个话题#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