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搞留學簽證的事情,就差一個文件可以遞簽,但國外的效率也是真的慢。等待是痛苦的,但是在痛苦時也開始沉澱一些關於當下工作、行業的看法,想把他們記錄下來。以下只是我的個人觀點,也只局限於我的工作領域視角,也希望相關大佬一起討論。
行業長青#
我一直堅信,創業者或者企業管理者不應該將眼光局限在目前著手的事情上。就像在汽車行業剛開始發展的時候,老生常談的 case,福特。我可以理解各個品牌對汽車速度提升的挑戰,但在那個時代,讓汽車這個產品普及似乎是對行業發展的關鍵。在福特這個公司眼中(或者說是被我過度解讀後的結果)這不是一個汽車行業,這更是一個「製造行業」。標準切高效的製造流程,使一個產品的均成本降低,加快了產品對市場的佔有速度。
所以我不禁會想,在當下這個時代,汽車行業難道只應該拼性能拼設計嗎?
✅汽車➡️出行#
說到底,從 C 端用戶來說,汽車這款產品解決人們的根本需求是遷移,從 A 到 B 的問題。這方面,遷移的速度和難度大概是第一層級需要優化的問題。
難度可以靠產品價格、補能問題、自動駕駛來填補;速度由續航、加速、故障率等等來提升。那麼其他的功能是否重要?或者說是否應該是各大廠商卷的重心?內飾舒適度、車機功能豐富度、車內娛樂這類功能,他們對行業的進步有多大貢獻?有一個不算恰當的比喻,是不是這就像 20 年前的 windows xp 和番茄花園主題包的關係。番茄花園固然會對用戶使用的趣味性、情感取向有積極的影響,但是當 win7/win10 出現了呢,他的價值會在那裡呢?
❌汽車➡️供應鏈#
其實一直很怕 OEM 把自己當作一個供應鏈整合角色。
國內新能源品牌講道理算競爭激烈,但鮮有推動行業進步的表現。我願把這個問題歸結於大家着眼重點的問題。大多汽車廠商的創造力來自於供應商,導致整車 OEM 把自己陷於一個供應鏈管理的尷尬境地。之所以說他尷尬,是因為其中存在一個惡性的正反饋。即,市場競爭強➡️想要快速鶴立雞群➡️來不及做長期技術積累➡️做產品非剛需亮點➡️增加供應鏈複雜度➡️牽扯更多採購和管理經歷➡️同時帶來了更卷的市場。簡單來說,不在解決核心問題上面下功夫,卷來卷去,公司運營成本越來越高。
有沒有着眼「出行」的 OEM 呢#
先寫這麼多,我找找看,待續 N